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最新消息 > 馬主席:推動貿易自由化 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馬主席:推動貿易自由化 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13-11-14 17:28   更新日期: 2013-11-14 17:28   天眼日報記者 李燕萍 / 雲林縣 報導  

【天眼日報記者李燕萍/雲林縣報導】

馬主席:推動貿易自由化 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面對貿易自由化的挑戰,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今(13)日表示,台灣一方面要習慣國際規範,也要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是「玩真的」,我們有決心、有意願參與貿易自由化,「政府該讓的讓、該爭的爭,未來才較有機會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馬主席舉例,政府先後和紐西蘭、新加坡完成經濟協議,這種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一開始就要大幅降稅。例如台星經濟夥伴協定生效後,就要將83%的貨品關稅降為零,過去台灣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必須習慣這樣的國際規範。

國民黨中常會今天邀請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提出「貿易自由化的農業調整策略」專題報告。對於農委會報告提及活化農地及小地主大佃農等政策,馬主席說,調整耕作制度與活化農地計劃,都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不僅是重要政策,甚至具有國家安全的意義。

馬主席表示,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時,對外承諾必須進口稻米,此後,國內每年進口十四萬噸外國稻米。馬主席進一步說明,國內雖生產很多優質稻米,但成本未必比他國低、效率未必比他國好,這就是「比較利益定律」,也是自由貿易下必須走的路,但進而造成的影響是,國內不需要生產這麼多稻米,只好請求農民休耕,導致土地未做良好利用。

馬主席說,六年前競選總統時,開始思考如何減少休耕地,當時首先想到的即為「小地主大佃農」。由於台灣每戶農家的平均農地為一公頃,耕作效益不佳,可結合很多小地主變成大佃農,進行企業化、機械化耕作。

馬主席說,當年台灣推動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成功的達成土地改革,全世界絡繹不絕來台取經。但土地所有權分散後,每位農民拿到的土地小、耕作效益差,所以政府採取志願制,讓年長、不適合耕種的老年農民,將農地租給年輕有能力的農民,這些大佃農取得的土地是小地主的7-8倍,平均超過8.3公頃,農民的平均年齡也大幅下降。

馬主席強調,這些大佃農中,很多人有國際觀,從外國進口先進的機械、設立冷藏庫,讓農產品收成後可以保存起來,在價錢好的時候外銷;銷路打開後,這些佃農的年收入都在百萬以上。

馬主席指出,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目前有小地主2萬多人,大佃農1500多人,效果已經慢慢出現;加上土地活用的計畫,是農業蠻大的進步。現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已經從30%成長到34.5%,期望幾年後能達到40%,大致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

馬主席也表示,如果農民都種植稻米,政府收購公糧的負擔很重。目前農委會鼓勵農民將作物轉為玉米、大豆等作物,效果也不錯,農村青年也願意從都市回來,因為務農有前途、能找得到地;當年他上任的時候,有22萬公頃的休耕地,現在減少了8萬公頃,成效不錯,政府會繼續努力。

關於老農津貼,馬主席則強調,兩年前政府將老農津貼從6千提高到7千,是考量老農的確十分辛苦;但依照現行辦法,只要年滿65歲、加入農保6個月,甚至原本是公務員或商人,都可以一輩子每個月拿7千元,讓人覺得這個制度沒有幫到真正需要者。現在政府改變制度後,一年可以省下30億的預算,並把制度建立起來,可說是「善莫大焉」。

馬主席表示,台灣農業產值雖然不到整體GDP的3%,但農業對環保、對人民和土地的感情都有很重要的關係,不能只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著眼。上述這些問題如能夠解決,就能擋住休耕地不斷增加的趨勢,甚至復耕糧食作物,並增加糧食供應,減少不必要的資金耗費,讓老農津貼合理化,「對台灣未來有很大的幫助,對社會公平有很大的幫助」,也是一場小革命。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