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綜合新聞 > 兒童頭部撞傷別輕忽 小心罕見「成長性顱骨骨折」

兒童頭部撞傷別輕忽 小心罕見「成長性顱骨骨折」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20-08-05 13:29   更新日期: 2020-08-05 16:58   記者 張起床 / 雲林縣 報導  

【記者張起床/雲林縣報導】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5日上午在該院斗六院區急診六樓學術講堂召開主題:兒童頭部撞傷別輕忽小心罕見「成長性顱骨骨折」記者會,主持人:劉宏輝副院長,出席有衛生局副局長張昱君、蔡月貴科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李銘仁主任、外科部黃培銘主任、陳元森副主任、神經外科許皓淳醫師、急診部江文莒主任、小兒部陳聖杰主任、王馨佩醫師、神經醫學中心周聖哲醫師、陳以幸醫師、張楷杰醫師,蕭又仁醫師、秘書室洪雪貞主任、組員林昕霈、王慧玉等多人。劉宏輝副院長感謝大家之蒞臨並一一介紹參與人員及醫師之資歷。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或許會有撞到頭之後,頭皮「腫一包」的經驗,而絕大多數的頭皮腫脹,在幾個禮拜後,都會逐漸消失。雲林縣有位一歲大的女嬰,因為車禍導致嚴重的頭部外傷送醫治療,到院時昏迷指數僅有6分,全身性癲癇。經過小兒神經科、神經外科的合作治療,出院時意識已恢復清醒,能經口進食。出院兩個月後,家長發現女嬰頭皮有一塊軟軟的腫塊慢慢地變大,尤其在睡覺時最明顯,腫塊甚至會隨著脈搏跳動。醫師安排磁振掃描後,發現女嬰的腫塊來自頭部外傷後罕見的「成長性顱骨骨折」。經過神經外科施行硬腦膜的手術修補之後,頭皮腫塊便不再出現。經過兩年的追蹤及復健治療,女嬰的生長發育情況與其他孩童已無太大差異。神經外科許皓淳醫師表示,兒童頭部外傷的年發生率,據世界各國統計,約在每十萬兒童中有50-250位左右(澳洲發生率最高,北歐國家最低),其中嚴重腦傷之兒童大約佔百分之五。臺灣在文獻上雖未統計兒童頭部外傷之發生率,但若參考其他國家發生率來計算,每年國內可能有高達五萬名青少年或嬰幼兒發生頭部外傷。

在兒童頭部外傷併發顱骨骨折的患者中,僅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兒童,會出現「成長性顱骨骨折」的併發症,成長性顱骨骨折,是由於頭部外傷後,顱骨下的硬腦膜撕裂傷,導致骨折處不但無法隨著時間慢慢癒合,甚至裂縫會越來越大,並且有腦脊髓液從裂縫中滲漏至頭皮下,導致患者出現頭皮下積液,外觀上就像是軟軟的頭皮腫塊一樣;較嚴重的案例,甚至有大腦組織膨出至頭皮下的風險。若以雞蛋比喻,就像用力敲擊雞蛋導致蛋膜破裂,使內部的蛋液流出蛋殼外的現象。幾乎所有的成長性顱骨骨折案例,皆發生於三歲以下之嬰幼兒,其中三分之二是發生於未滿一歲之嬰兒。若嬰幼兒在頭部外傷後滿兩個月時,頭皮持續出現軟性腫塊或頭顱外觀不平整,就必須懷疑是否為成長性顱骨骨折的患者,並由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安排影像檢查得以確診。若孩童確診成長性顱骨骨折,標準治療為手術修補被撕裂的硬腦膜,並局部重建顱骨,使腦脊髓液不再滲漏,顱骨得以癒合。若未接受適當治療,頭皮下積液恐怕會越來越大,並伴隨腦神經損傷及癲癇之後遺症。許皓淳醫師指出,去年2019年本院急診收治18歲以下兒童頭部外傷共806例,需進行手術共4例。提醒家長,如小孩有意識改變、嘔吐、抽筋、食慾下降等情形,應即刻送醫治療。

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劉宏輝副院長表示,兒童並非縮小版的大人,其神經外傷的處理與評估需要比成人更為謹慎,每個環節皆需仰賴團隊的合作,共同照護,除了小兒神經科醫師與神經外科醫師的治療外,後續的復健過程也是重要環節。面對國內每年高達數萬名的兒童頭部外傷患者,需仰賴急診科、小兒科、神經外科及復健科的多科團隊合作,方能得到完整的診斷及治療。家長及照顧者亦須留心觀察小朋友的外觀及活動力,方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留下難以復原的後遺症。

神經醫學中心透過神經外科、小兒神經專科醫師、復健科等多科系間的團隊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兒童神經疾患醫療照護。且本院亦具備強大的後援系統,包括小兒急重症的加護病房系統、復健治療乃至早期診療團隊等周全性照護,守護雲林的孩子們,迎接更光明的未來!與會衛生局副局長張昱君、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外科部黃培銘主任、陳元森副主任、急診部江文莒主任、小兒部王馨佩醫師皆分別致詞大家在合影留念結束一小時內容豐富的記者會。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