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綜合新聞 > 雲林農田水利會舉辦引〞水思源--重現濁水溪竹笱製作+落笱活動

雲林農田水利會舉辦引〞水思源--重現濁水溪竹笱製作+落笱活動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20-08-05 17:26   更新日期: 2020-08-05 17:26   天眼日報記者 蔡鳳敏 / 雲林縣 報導  

【天眼日報記者蔡鳳敏/雲林縣報導】

雲林農田水利會於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舉辦【 〝引〞水思源--重現濁水溪竹笱製作+落笱 】活動。並邀請林內鄉烏塗社區發展協會及林中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參與,由當地仍具技術的耆老現場示範教學並實地落笱引水,重現了早年先民與天爭水的艱辛過程。

洪國浩表示:吃果子拜樹頭,吃圳水就應該要拜圳頭,今天之所以舉辦這個活動,是要緬懷前人的艱辛,同時讓更多人瞭解水利文化。洪國浩同時也感謝烏塗及林中社區發展協會的鼎力襄助,尤其推崇今天重現濁水溪竹笱製作及落笱的老師傅們,才是真正的主角!

活動在烏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建安及林中社區發展協會詹文邦理事長及眾多志工現場實地示範教學竹笱製作並落笱引水後,圓滿結束。

早期雲林農田水利會濁幹線於濁水溪設有三處進水口。水利會利用竹子和塊石為材料,製作石笱(竹笱)又稱為籠子篙,桂竹編的類筍狀的圓椎型壩籠,高4~12尺不等。水利會利用河床空曠處「笱場」編綁竹笱,並在河床中撿拾合格石塊後,用「牛車」搬至溪床現場,再以「人力」接龍方式將塊石放人排設之竹笱內。下水放置笱籠,並在籠中裝石,是一個極耗體力同時也需要有極好水性的工作,常常要在水下做,所以閉氣功夫要夠強。竹笱堆排起來,就變成臨時攔水壩,改變水的流向與抬高水位,導引溪水流入濁幹線沉砂池,提供雲林農田水利會最大灌溉系統(灌溉面積34,500公頃)濁幹線會員灌溉用水。

隨著工商業發達,攔水材料目前改用鍍鋅石籠,搬運輒以挖吊機及四輪搬運車為主,人工為輔。搬運車將鍍鋅石籠及合格塊石搬運至施設現場,石籠用人工組立成型排列連結後,再以挖吊機將塊石輕放置於石籠內,以人工整齊填飽後封口,用挖吊機挖掘砂礫土置於石籠前面,築成砂堤檔水及防漏,所構築之臨時攔河埧較竹笱耐久堅固。

雲林農田水利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於106.8.28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為全省17個農田水利會中唯一1個通過認證之場域。由於園區內動態模型區臨時攔水壩_石笱設施年久損壞,鑒於石笱極具環境教育意義,懷著感恩的心,本著吃果子拜樹頭的心情,希藉由修復臨時攔水壩_石笱模型,重現濁幹線2號進水口落苟歷史現場。期待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能持續發揮扮演環境教育傳承的功能,並提供所有鄉親好朋友們,一個兼具教育及遊憩的場所。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