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稅務新聞 > 「稅務人權」問題多多 名大律師 當紅藝人也難逃稅災

「稅務人權」問題多多 名大律師 當紅藝人也難逃稅災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10-05-15 10:28   更新日期: 2010-05-15 10:29   0 林明義 / 台北市 報導  

【0林明義/台北市報導】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面臨了「稅」的問題,最近從美國各州政府創意十足的「開源」術;到歐洲希臘因為金融海嘯與嚴重逃漏稅問題,造成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整個國家瀕臨倒閉。而台灣人從以前普遍的不懂稅,到近年來因為人權意識覺醒,「中華人權協會」已正式將「稅務人權」列為2010年十大人權指標之一,讓台灣的稅務人權議題正式浮上檯面,由全民共同來檢視。

在今年4月1日由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所主辦的「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中,目前擔任台北市會計師公會的理事長許坤錫會計師,以其多年來在會計師執業的實務經驗中,對台灣的稅務人權發表其獨到精闢的見解,首先他以兩個實例指出台灣稅務人權的問題,第一個是「知名大律師」陳長文被錯誤課稅、卻打官司打不贏的案子:陳大律師的房屋稅,不按自用住宅房屋稅率方式課稅,反而錯誤的引用營業用稅率課稅,本身就是政府犯的大錯誤,如果是一般民間機構,例如你到餐廳吃飯,餐廳多算你的餐費五百元,餐廳不但要馬上還你錯算的錢五百元,同時還要向你一再道歉。然而政府卻不是這麼一回事,許坤錫表示,「理律是全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連他都打不過有金鋼鐵甲護身的財政部,那麼一般老百姓打稅務官司,大概必輸不贏!此一問題凸顯出一般老百姓是可憐的繳稅弱勢,是被課稅的弱勢團體,只有逆來順受,乖乖繳稅的命運!」

第二個則是近年來許多藝人被要求補稅的稅務問題,「如果補的稅不如理想,出國時被限制出境,其待遇比照黑道大哥或經濟要犯,甚至引起重出江湖的影藝大哥豬哥亮,對著媒體唱生日快樂,生日許願時說,希望財政部未來少找藝人麻煩,讓他們好好主持節目或安心唱歌表演,對整體社會貢獻較大。

許坤錫會計師舉這兩個家喻戶曉的社會新聞為例,進而探究分析造成台灣「稅務問題」的三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制定稅法時嚴重偏差,只站在單一邊,從未引進「稅務人權」觀念。他表示我國立法機構在制定稅法時,都只站在方便課稅機構之立場。「例如這次引發陳長文大律師稅務錯誤官司時,才發現我國「稅捐稽徵法」從未思考納稅人的立場,即使政府機關課錯稅捐,納稅義務人還是不能全額退稅,還是受退稅期限最長五年的限制,稅法永遠站在課稅機構這一邊,納稅人永遠是被拔毛的苦命羊或雞,這就是知名的「代罪羔羊理論」或「待宰雞理論」充分道出在稅務上,老百姓與政府並不是站在天平的兩端,而是屬於偏執失衡的狀態。

第二個原因是,稅務法令多如牛毛,稅務訴訟程序難懂,除了會計師跟財政部的人搞得懂,其他都搞不懂,人民在訴訟上必居於弱勢。他說「假設國稅局一開始發出錯誤稅單,老百姓發現錯誤時,只好向國稅局申請復查,復查輸了,只好向財政部提起訴願。若運氣好,訴願贏了,原處分被財政部撤銷,但國稅局重核復查決定,加加減減玩玩大家很難看懂的數字遊戲,又重新開出稅單。老百姓不接受此稅單,再提起行政訴訟,若勝訴了,原處分被法院撤銷,但國稅局又重核復查決定,歷史從來,重新再加加減減開出很難看懂的錯誤稅單,就這樣一再循環,永遠沒完沒了!這些複雜的訴訟程序,一般老百姓只有投降的份。」

第三個原因是,傳統「民不與官鬥」的無奈看法,更加深稅務官司必敗的宿命。許會計師指出,政府是人民選出來的,主要目的是要為人民服務,因此需要人民繳納稅金供其運作,政府課稅的目的還是服務人民。對於不合理不合法的課稅,如果人民永遠存有「民不與官鬥」的無奈看法,政府就永遠沒有改進的機會,政府與人民就很難同心協力為整個國家進步努力以赴。政府有錯,人民就應該勇敢捍衛自己的人權。稅務訴訟程序簡單化,把納稅人當顧客,才是現代政府的標準。

最後許坤錫會計師呼籲,「憲法明文保障人民的訴願權、訴訟權、生命權、財產權及人權,政府好好修法給人民一個簡單合理的稅法、稅制,減少不公平的課稅案,多尊重人民的納稅人權,值得現代的政府思考及改善。」他也期許我國的稅務能達到如財政部長李述德曾說的「人民繳稅心甘情願、政府課稅心安理得」的境界。為達成此一理想目標,許坤錫會計師在這一場國際性會議中所發表的內容,值得台灣人民與政府共同思考與改善。整場會議中還有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清秀律師、台灣省會計師公會前理事長周志誠會計師、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柯格鐘等專業人士都發表對台灣稅務人權的研究報告等,精采內容請上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網站www.worldcitizens.org.tw觀看。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