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莒光園地 > 炎炎夏日慎防熱衰竭及中暑

炎炎夏日慎防熱衰竭及中暑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11-08-08 19:10   更新日期: 2011-08-08 23:27   現役軍人 吳秉謙 / 花蓮縣 撰稿  

【現役軍人吳秉謙/花蓮縣撰稿】

由於大腦下視丘調節體溫的功能,身體內的熱累積以及熱散發兩者間能取得平衡,使得個體體溫維持在攝氏36.5至38.5之間。而個體由於時間長期處於高溫環境及強烈日光輻射下,並導致中樞神經體溫調節中心發生紊亂所衍生的病變,稱之為「熱疾病」。根據生理學的研究,在乾燥的空氣個體在攝氏七十二度時,能忍受一小時;在攝氏八十二度時,個體能忍受四十九分鐘;而在攝氏一百四十度時,個體則可忍受二十分鐘;此外,個體的耐熱性與空氣中的濕度有關,亦即在攝氏四十五度的飽和濕度中,逗留上一個小時,則會導致個體發生中暑,衍生「腦水腫」而昏迷致死。

「熱疾病」可由外界高熱傷害程度的不同分類為「熱水腫」、「熱痙攣」、「熱昏厥」、「熱抽筋」等情形,除了這四種較為輕微的所謂的「熱疾病」之外,還有另外兩種熱疾病必須要及早認知及立即加以處理,否則便會發生性命的危險,這兩種熱疾病就是指「熱衰竭」以及「中暑」。「熱衰竭」是最常見的「熱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暈眩、頭痛、全身衰弱、噁心、嘔吐甚至暈倒或不省人事;罹患個體一旦在被搬離高溫環境後,便會逐漸清醒,此時罹患者可能會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甚至血壓降低的現象;假若不及早認知及處理,則會進入「中暑」的病況,會呈現神經功能障礙,某些個案甚至會發生煩燥不安、劇烈頭痛、全身抽筋甚至意識障礙的現象;但卻有半數的罹患者,皮膚卻反而呈現濕冷的現象;此時,假若不及時將體溫冷卻下來,則或許會發生致死肺水腫或心肺功能障礙的合併症。

因此,個體在炎熱的天氣中,應該要先做好遮陽的設施,盡量避免直接曝曬烈日;而在溼熱的環境下工作的個體,亦應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而除了水分適時補充之外,亦不要忘記「鈉鹽」(食鹽水)的補充,或在一千毫升的水中加入半匙至一小匙的食鹽,讓罹患個體喝下去,亦是非常有用即時的處置;而罹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潮濕高熱的季節裡,亦應注意室內通風的良好以及攝取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此外,個體在炎炎夏日長時間於烈日下工作或旅遊時,更應戴遮陽帽如草帽、大沿帽或撐傘,以減少太陽光熱直接的輻射;在穿著上宜採用淡色棉質易散熱的衣物,並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最好能在礦泉水中加上半小匙的食鹽,來補充汗液中所流失的「鈉離子」。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