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網路讀書會 > 教育孩子36計:孩子優秀與教育方法優秀有關+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得理,但要饒人+三樂原則.于美人談母親

教育孩子36計:孩子優秀與教育方法優秀有關+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得理,但要饒人+三樂原則.于美人談母親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12-08-14 18:08   更新日期: 2012-08-15 02:13   記者 蔡曉娟 / 台中市 分享  

【記者蔡曉娟/台中市分享】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得理,但要饒人 + 三樂原則.于美人談母親

教育孩子36計:孩子優秀與教育方法優秀有關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家長、老師常常因為孩子進步緩慢而著急,由此或者粗暴地給孩子戴上“腦子笨”、“性格難以改變”之類的帽子,或者自認為學識淺、水準低,不會教育孩子。實際上,只要方法妥當,任何孩子都是優秀的;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一、扮弱計——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二、補強計——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三、誘導計——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只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四、冷淡計——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五、授挫計——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俱生存競爭力。”也就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六、放手計——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臺,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七、縱容計——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處罰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裡越陷越深。

九、製冷計——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十、包容計——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十一、樣板計——父母要給孩子當好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要嚴於律已,處處事事以自己的正確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十二、鼓勵計——給孩子不斷進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為了困難而放棄努力,因此,家長要不斷地鼓勵孩子,給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這樣孩子就能帶著父母的期待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十三、傾聽計——認真瞭解孩子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去傾聽,才能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對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變化做出及時而細緻的處理。有了這樣的基礎,親子之間才能良好溝通,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

十四、賞善計——讓孩子在讚美聲中進步。

教育學家認為,教育孩子,獎勵是比懲罰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們建議,用獎勵正確來代替懲罰錯誤,用肯定優點來代替否定缺點,這樣既可以避免給孩子造成傷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進步。

十五、點撥計——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覺走向正途。

絮絮叨叨的說教,凡事替孩子包辦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聰明的家長只會在孩子遇到難題或行為錯誤時,從旁稍加提示引導,幫孩子解決疑難。這樣,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長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十六、虛擬計——讓孩子產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覺。

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用虛擬的手段,給孩子製造一個“我很棒”的自我感覺,他就會逐漸“棒”起來。

十七、容過計——讓孩子在錯誤中學到更多。

生活中,孩子總難免有些過失、錯誤。有的是無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過錯的性質不是很嚴重,那麼家長就不妨給予寬容、諒解,這樣孩子不僅會在內疚自責中更認真地改正錯誤,還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寬容心態。

十八、訓誡計——讓孩子認識錯誤、改過自新。

孩子就是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錯誤,有些錯誤可以寬容,而有些錯誤是不能姑息的。必須對孩子進行合理、有效的批評,以保證孩子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即使是再寬大的父母,也不能讓這種合理的管教缺位。

十九、薰陶計——在生活中給孩子好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過講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麼就可以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二十、疏導計——讓孩子由對立變成合作。

大禹治水的成功之處在於“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從這種方法中得到啟示。在教育孩子時太過專制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讓孩子跟你“對著幹”,但如果採取明智、開放的疏導策略,孩子就會願意跟你愉快合作。

二十一、尊子計——讓孩子與父母貼得更近。

親子間之所以出現衝突矛盾,往往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不夠尊重,使孩子心懷恐懼、不滿,拉開了彼此的距離。其實孩子也需要尊重,那麼他們一定會成為最受孩子歡迎的父母。

二十二、對等計——與孩子實現良好的溝通。

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向你說出心裡話,家長才可以及時幫孩子擺脫各種問題。如果家長總是擺著家長架子,專制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那麼親子間溝通的大門就會慢慢關上。

二十三、攻防計——先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上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在教育孩子時也是這樣,與其孩子出現問題後,再去管教、憤怒,還不如提前就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二十四、訓儉計——幫孩子克服驕奢之氣。

現在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些孩子就養成了驕奢的習慣,花錢大手大腳,不知愛惜物品,這種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家長應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勤儉節約,幫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二十五、伴教計——在參與中教出好孩子。

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孩子的生活,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麼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還可以鼓舞孩子,同時父母還可以對孩子多一些瞭解,這於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二十六、防微計——別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大問題。

生活中,孩子有時會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無禮、懶惰等等,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問題雖小,但也要嚴管,防微杜漸,否則這些小毛病會變成大問題,那時候家長再想讓孩子改正,就不那麼容易了。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嚴管同樣是愛的表現。

二十七、勸和計——讓孩子與老師相互包容。

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會發生一些摩擦和誤會,這時家長就要擔任“和事佬”的角色,幫助雙方消除矛盾、誤會,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讓孩子照樣尊敬老師,老師繼續愛護孩子。

二十八、立規計——用合理的規則讓孩子學會自控。

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而家長“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說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因此家長可以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則,作為孩子判斷自己行為的依據,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十九、減負計——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生活中,有心理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而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壓力過大是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給孩子減負已經成了當務之急。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請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三十、激發計——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愛學習。

教育孩子要找對方式,當勸導、說教都不奏效時,家長們不妨試試這招兒激發計。利用孩子的好勝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理來故意刺激孩子,讓他們由不愛學習變成積極學習。

三十一、悅納計——讓孩子喜歡並接受自己。

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那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自卑、嫉妒別人等等。因此,家長們要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優點,要讓孩子喜歡自己,這樣孩子才能自信地面對生活。

三十二、用忍計——溫和地糾正孩子的“出格”行為。

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令父母無法容忍的“出格”行為,而“急風驟雨”式的教育只會使孩子走向極端,因此,家長們只能“戒急用忍”,壓下火氣,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

三十三、勵勇計——培養孩子大膽探索的勇敢個性。

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於探索、大膽無畏的人才能取得傑出的成就,獲得幸福。因此,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不要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過分強調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鼓勵他們做勇敢的孩子。

三十四、感化計——以真情感動孩子的心靈。

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說教、責罵、勸導,有時候還必須要以情感之,這樣才能撼動孩子的心靈,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須要情真意切,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三十五、平等計——培養一個胸懷開闊的孩子。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個都是“小太陽”,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然而這樣的性格對人際交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生活中,父母們應注意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養出一個胸懷開闊的孩子。

三十六、苦磨計——培養孩子的意志和毅力。

現在的孩子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而很多孩子由於生活過於安逸,往往缺少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多讓孩子經受一些艱難困苦的磨練,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最近瀨戶媽媽的新網誌提到她那讀國一,正值叛逆期的兒子的一些行徑。網誌一更新,引起了許多"媽媽們"熱烈的討論有些媽媽說:我的孩子才三四歲,卻也很叛逆,據我所知,孩子的叛逆期大概有三個階段:

1. ~三歲左右

2. ~八歲左右

3. 十三~十八左右的青春期

「叛逆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名詞,然而,大家是否知道為什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會有所謂的叛逆期?

這是由於“人”從由母體受孕開始,在母親的腹中成長到出生,一直到三歲左右,才開始漸漸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一個個體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孩子便會做出一些無厘頭的反叛行為,讓做父母的哭笑不得,第二階段的七.八歲左右,和第一階段的叛逆型態很類似,孩子在意識上,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礙於懵懂無知,及不具備可以獨立的條件,因此尚能屈服於父母的管教或打罵。

再來看第三階段的叛逆期: 從十三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會再次高漲,這時期的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慾望,但由於他們的心理及生理年齡的不足,使他們沒有辦法真正成為成人,這種具有半獨立性、半依賴性的時期,讓孩子產生了一種矛盾的心理,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完全的尊重他們,包括思想、隱私、及個人行為;一方面卻又無法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甚至還得依賴父母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這種矛盾心理,會帶給孩子另外一種"厭惡心理"

當透過生理反映出孩子的心態,所謂的叛逆行為就出現了,所以就算知道父母說的都是對的,他們也會因反對而反對強烈地想表現出你是你、我是我的心態。

我個人其實不排斥孩子這樣的叛逆期,人的一生原本就會歷經許多不同時期: 嬰兒期、幼兒期、青春期、中年期,一直到更年期,每個時期會有每個時期不同的心態,如果一個人的心齡和生理年齡脫節,也許那才是我們該擔憂的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徑,我選擇將重點放在~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相處,而非處處譴責他們。

除了從書上讀來的心得,加上我個人的想法、做法,我覺得做父母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應該要注意下列幾點:

1. 尊重

這時期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被尊重,對於孩子的想法,最好給予尊重,比方當孩子尚未作完功課,卻一直在看電視或遊樂時;這時如果父母用一種命令的口吻說:「把電視關了,不准玩了,去寫功課,去念書....」或者像是「你應該」。

「你必須」「你懂什麼」這樣的口語,其實很容易招至孩子反彈,與其下指令,不如反問孩子:『你打算幾點睡覺?幾點洗澡?幾點做功課?』,經由這樣的詢問,孩子不僅感受到了父母給予自己的尊重,還能激發他們思考,幫助他們

規劃日常作息與學習的時間。在孩子提出了他們的時間表後,當父母的才來作建議或給予肯定,這樣一來,時間是孩子自己訂的,對於執行的意願就能提高很多。

若再不行,那麼我們可以只問結果,不管過程,也就是只要孩子把該做的事,在睡覺前完成即可,但有媽媽說:[我讓我的小孩管理自己的時間,可是到頭來什麼都沒做!];嗯! 事實上這種例子好像也不少,我通常會讓孩子明白:[人要自重,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另一面,我們先尊重孩子,再來管教孩子,比較能讓他們心服。

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喜歡一回家後,便躲在房間裡,因為他們不喜歡別人窺探自己,硬是要和家人分成兩個世界,但那又何妨! 除非他們在房裡搞自殘或自害,否則,隨由他們吧! 在房裡關悶了,自然就會出來透透氣,要不,肚子餓了也會要吃飯吧!

還有些孩子明明喜歡這樣,父母卻硬要他們那樣,但到底什麼事是可以"尊重"孩子,又什麼事,是非得聽父母的呢?髮型服飾?作息時間?學習內容?交友遊樂?興趣喜好? 許多父母其實是拿著自己的標準尺度與喜好,企圖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誰說孩子是我們生的就必須凡事都聽我們的?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急於想擺脫父母約束的時期,處處地過份約束,往往成為雙方產生摩擦的最大因素。

那麼,所謂的「尊重」會不會變相,成為一種放任? 我想,「尊重」應該設定在法律、道德、人情和基本常識的規範之內,而這些知識或常識則是我們做父母的,必須教育孩子,重要的一環;以東京小丸子的留言為例,她說: 她很不認同為人父母的可以容許自己讀國中的女兒玩到半夜十二點才回家! 我也很認同她的話,一個國中生在外遊玩到半夜,這是一種非常識的行為,連法律都不允許的,做父母的若不管教,那絕對不叫尊重,而是放任了。

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將日記上鎖,行動電話加碼....等等。這些行為已經在告訴我們,孩子希望擁有自己的隱私權作父母的千萬不要去偷窺,尊重孩子才能贏得孩子對我們的尊重。

2. 信任

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若作父母的不信任孩子,或讓孩子對自己無信任感,孩子的心一定會離我們愈來愈遠,一般孩子犯錯,最怕讓自己的父母知道,因為一般家長對於孩子犯錯或做錯事的第一反應常常是:錯愕,然後打罵,甚至懲罰我認為:當孩子做了好事,我們應該誇獎他,讓他產生持續想做的動力。但如果是犯了錯,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犯錯的

原因,並加以輔導,有些孩子會說 : [我爸媽不信任我、不理解我],我想是因為他的父母沒有給予他一定的權利和信任有些事情,我們可以讓孩子獨立去做,接納他們做得不那麼好的一面,在他們處於半成人、半兒童的狀態下,信任是

非常重要的。透過了相互的信任,孩子便能從父母身上得到真正的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進而能讓孩子毫無顧忌地,與父母分享他們所有的成功與失敗。

3. 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心裡話,因為他們不願讓父母窺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過我認為這種心態不只青春期的孩子有,就算長大成人後,我們仍無法對父母赤裸裸地攤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想,這是一種所謂的難為情,所以,

孩子不想說的事,當下我們應該別去勉強,若真的想瞭解,最好平常就要和孩子多聊天,在無心防的聊天方式下,孩子其實還蠻容易鬆口說出自己的心事。

另外,當孩子有話想說的時候,家長要去聽,不要一味地去講道理,我們要 "" 傾聽孩子說些什麼,而 "" 給一些意見,其實一般人向他人傾訴時的心態,多半也都只是需要個“聽眾”,而不是一位“說教者”;除非孩子主動問我們的意見,或者真想和孩子溝通時,最好也能採用“說故事”的方式,才不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壓迫感"

4. 調整心態

隨著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也應該跟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孩子得到新的認同! 孩子長大了,不再是小時候那個凡事都會"聽媽媽話"的小孩,喜愛的事物也許變了,思想、習慣、喜好也不一樣了,不愛和媽媽親密了,不想和家人一起出門了....... 這一切的一切,只說明瞭一件事~就是孩子長大了,當然一切會跟著變,也只有接受孩子長大了的這個事實,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心胸豁達起來。

5. 關懷

大家常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倒覺得:「被關懷的孩子不容易變壞」,許多犯罪者經過案後的追蹤報導,

顯示泰半都缺乏"被人關懷" ,尤其在日本,這種典型的犯罪人物特別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淡漠,交不到朋友,父母親不聞不問,最後找了一條"無差別殺人"拿別人陪葬,作為自殺的方式...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若不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給壓下去的話,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於是又是打又是罵的,孰不知,打罵其實最容易刺傷孩子的心,而且,這樣的傷害,通常容易造成反效果。

最怕的是,父母不知其故,以為孩子打也沒用,失去了教導孩子的自信,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再也不管不問,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行為偏差...等等問題,但就怕一旦孩子出了事,後悔就來不及了。

記得一次在收看專訪節目時,有一位吸毒者的告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從學生時期交上壞朋友開始,便染上了吸毒,進而有了毒癮,但是他的父母從未曾放棄過他,多次發現後,都將他送到勒戒所去戒毒,但自己很不爭氣,在吸毒與勒戒所之間來去多年,後來,有一天他突然覺醒,覺得太對不起父母對他的關

愛,之後便徹徹底底地戒毒了。

我覺得,教育孩子是無止盡的,就算孩子變壞,我們也要用關愛來感化孩子,切莫輕言放棄。而且,教育的方式「讚美」絕對比苛責有用,「關愛」也絕對比打罵正面!

另外,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不妨也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會比較願意和父母靠近,還有,當和孩子起衝突時,不妨先離開現場,讓彼此有個緩和情緒的空間。

最後,有一句話~『言教不如身教』,很多時候,父母本身的言行、行為,才是教育孩子的範本!

得理,但要饒人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

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裡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弟子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

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麽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

”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

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厚德載物!

三樂原則.于美人談母親

人們都說我的主持風格幽默風趣,其實,我的幽默來自我的母親,她影響我最深。

我一歲就沒了父親,母親二十三歲守寡,帶著哥哥、我和肚子的遺腹子妹妹,與爺爺、大爺(爺爺老家的長工)同住。

那是一個多麼苦的情況?一家六口人擠在 十坪 不到的租屋,一張上下鋪雙人床緊隔著衣櫃,衣櫃靠天花板的位置再釘一個床板,三個男的擠成一區,母親和我們姊妹擠在另一張小床上,剩下的地方只容一張書桌、一個灶,和「站」著洗澡的位置。

身為這樣一個單親媽媽,我媽當然也有悲傷的時候,她這麼年輕,爺爺威脅她,要再嫁,就留下三個孩子。她很樂觀,還找出了留下的理由。小時候,我曾問她:「你為什麼沒再嫁?」我以為她會慟哭。沒想到,她居然笑說,有哇!外婆好心介紹一個鄉下老師給她,但她一想到自己結婚五年就生了三個孩子,再嫁肯定又生一窩,前窩、後窩的孩子萬一打起架來怎麼辦?我媽太幽默了,再苦的事情都變得不苦。比方說,我結了婚,和老公吵得不可開交,希望從我媽那得到一點安慰,她說:「想一想,我們也不好相處,都是恰北北(台語,凶巴巴)的個性,找一個斯文的老公不容易。你想,幫小孩子重新找個父親也很麻煩,不是嗎?」我想想也對,火氣全消。

我的朋友喪偶,情緒崩潰,我打電話想安慰她,她說︰「你安慰不了我,叫於媽媽來!」我媽拿起電話就說:「我告訴你,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不要哭,以後啊,碰到喜歡的男人就鬥陣(在一起),但不要隨便結婚,聽於媽媽的。」我的朋友一聽完,什麼情緒都沒了。

母親受的教育不高,但她的幽默雋語卻是多的數不清。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我媽要去看婦產科,那個年代,民智未開,「寡婦」怎麼可以得婦女病,別人肯定會說閒話,偏偏鄉下地方衛生不佳,難免感染,所以我媽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每次看病都帶我去,如果醫生問:「你先生在哪?」我就馬上說︰「爸爸去上班了!」

從這麼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來,當個寡婦有多苦。我媽一輩子沒再婚,也沒交過男朋友,吃得差、穿得舊。長大後,我賺了錢,終於有了外食的機會,第一次吃苦瓜時,覺得滋味真不錯,回家問媽媽,為什麼家從沒買過苦瓜?我媽「哈」地一笑說︰「我這一生,過得還不苦嗎,幹嘛還吃『苦』瓜?」

和這樣樂觀、幽默的母親生活在一塊,孩子怎麼可能會悲觀呢?所以即便我家窮成這樣,我還是堅信「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的三樂原則,以正面思考方式過日子。

附檔: 自我激勵的十句話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