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第三代網站~請多多來站光臨!
當前的位置 : 首頁 > npo公益新聞 > 菩提禪心--法譬如水滌心垢

菩提禪心--法譬如水滌心垢

新聞字體調整: 轉寄 (0) | 推薦 (0) | 書籤 (0)

上傳日期: 2012-09-03 18:32   更新日期: 2012-09-04 01:41   天眼日報記者 劉振中 / 台中市 報導  

【天眼日報記者劉振中/台中市報導】

9/3日起 大愛電視邀您 週一至週五 PM 14:00 PM 18:30 準時收看【菩提禪心】+上人突破難關的精神與心態:不爭辯‧不強求 菩提禪心--法譬如水滌心垢

雨均霑慈濟宗,解佛理大愛光

是我聞傳經藏,滌露淨遍穹空

以法傳戲,以戲說法。當佛法與傳統戲曲相結合,戲

曲巧妙傳遞證嚴上人法語。結合傳統戲曲翹楚唐美雲

歌子戲劇團、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明華園孫翠鳳歌

子劇團的【菩提禪心】節目,是國內三大劇團首次齊

聚共襄盛舉,為人間佛法注入新的演繹詮釋。

9/3日起 大愛電視邀您一起賞戲入法,體解人間真實義

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 PM 14:00 PM 18:30

&&&&&&&&&&&&&&&&&&&&&&&&&&&&&&&&&&&&&&&&&&&&&&&&

師兄師姊 阿彌陀佛~

分享以下收到的文章....『上人突破難關的精神與心態:不爭辯‧不強求

附贈一句靜思語:『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再贈一段小故事:『三八等於二十三(http://mypaper.pchome.com.tw/honeycandy/post/1250882574)

對或錯,有時要視場合及後果的嚴重性而定...

我們往往在自覺沒錯的當下,強要對方俯首認罪,爭個你死我活不甘休;

殊不知此時已經結下惡緣,而後果也無法預測...

感恩~

性泰 合十, Aug/03/2012

~~~~~~~~~~~~~~~~~~~~~~~~~~~~

上人突破難關的精神與心態:不爭辯‧不強求

人心有愛,世界和平

慈濟是典型的佛教團體,不論是國內、國際或大陸賑災,都是抱持佛陀「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宗教情懷。

很高興看到慈濟大家庭相聚,宜蘭、花蓮和臺東三區,以及國外回來的慈濟人,都來參與受證及聯歡會。看到大家手牽手,隨著音樂旋律而舞動,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慈濟世界的美,就是靠著大家手牽手、心連心,同步走在菩薩道上所造就;慈濟世界的美,也是美在大家的身心整齊合一。

慈濟是典型的佛教團體

有些國外人士非常關心慈濟,也有很多宗教界人士好奇的想來一窺慈濟世界。昨天早上有三位教授遠從美國、墨西哥來訪,他們對慈濟精神非常好奇,所以專程到臺灣瞭解慈濟世界如何造就。其中一位曾去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等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研究佛教精神。前天晚上他們住在精舍,昨天早上和我們做早課,也參加了志工早會。

他們認為,慈濟走出寺院,深入社會,不像典型的佛教團體。我說:「慈濟正是典型的佛教團體,因為慈濟從事的活動,就在實踐佛陀慈悲喜捨的理念;也就是說,慈濟是以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用實際行動為眾生拔苦與樂。」

「無所求的付出就是三輪體空,這種付出,讓每個慈濟人得到歡喜。」我也向他們說明慈濟人「甘願做,歡喜受」的精神──常常聽人說「歡喜做,甘願受」,這和「甘願做,歡喜受」的意思不一樣。

「歡喜做、甘願受」是指迷失的眾生,過去隨心所欲而造業犯罪,之後不論受到怎樣的折磨苦報,都必須心甘情願的接受,不能有任何抱怨。

而慈濟人則是「甘願做、歡喜受」──甘是甜的意思;明知事情困難,仍能「視苦為甜」,心甘情願去做,做了之後也得到無限的歡喜。

只擁有物質,心裡不見得會踏實快樂,慈濟人用慈濟的精神和愛去啟發富有的人,讓他們找到一個管道得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發揮良能幫助眾生,如此不但富有物質,還富有情、愛,覺得人生很踏實、很快樂,這就是慈濟愛的文化;而這個文化的形成,就是根源於我們的「甘願做、歡喜受」。

人不能沒有教育,慈濟教育志業除了慈濟護專和醫學院,更重要的教育目標是淨化社會。慈濟是一所綜合各科系的社會大學──常常有慈青到慈院當志工,這些孩子面對人間種種苦相,自然而然會啟發良知,大家都有共同的體會和心聲──回家之後一定要抱著爸爸媽媽說:「媽媽,我愛您;爸爸,我感恩您。」他們的收穫往往比在學校所學的更豐盈。

所以,慈濟的教育工作不只是辦護專和醫學院,普天之下,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會發揮愛的教育;所有慈濟人不斷向前邁進,不斷地學、不斷地做,日日月月無時無刻,以身行闡揚人間大愛。

慈濟的組織和功能正是契合佛陀的教育:「利己利他,普潤群生。」慈濟努力化理論為實踐,實實在在去做、去行。所以我說慈濟是典型的佛教團體──把佛陀的精神明確地表達、力行出來。

慈濟拓展社會資源、擴大佛教資源教授問我:「有那麼多人捐錢給慈濟,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用在照顧僧伽、建築寺院呢?」

我回答:「跟隨我出家的弟子必須堅持兩項意志:第一要耐貧,第二要耐勞。身為出家人一定要有自力更生的覺悟。

他們又問:「現在法師還健在,所以能凝聚那麼多力量,倘若有一天您不在了,要如何傳承下去?另外,慈濟的組織這麼龐大,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您如何解決?」

我回道:「當我還在時,很多人都跟著師父的精神走;當我不在時,相信大家也同樣會秉持慈濟精神走下去──依法不依人啊!舉例來說:我從沒離開過臺灣,但是海外的慈濟人都把慈濟精神推展得非常好,可見只要方向正確,專心一志投入,相信大家在菩薩道上,一定可以走得很穩當。」至於遭遇到何種困難呢?我對教授們說:「有人說我自處於佛教之外,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濟助國外、救助大陸水患災胞?面對這些不瞭解的聲音,是我的一大困境。其實,這一切是依我所發的願──為佛教、為眾生而做。」

有人認為慈濟吸收佛教的資源、吸收社會的資源,但我卻認為慈濟是在開拓社會資源──三十年前的臺灣,佛教尚未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社會上雖有許多好人,但多是以個人、小眾的力量,零星地在地方上行善,鮮少有匯集一堂的現象;自從有了慈濟志業,很多原本不認識佛法或是不認同佛教的人,也因為肯定而把錢捐給慈濟,先由善門入才開始接近佛法。這就是慈濟拓展社會資源、也是擴大佛教資源。

更進一步說,慈濟一直是「佛教的慈濟」──不論是國內、國際或大陸賑災,都抱持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宗教情懷,去救助該救助的人。

不爭辯‧不強求

而「突破難關」的方法,我有兩項精神與心態:

第一,不爭辯。不論別人怎麼說,我都不爭辯,只是自我反省;如果有錯就改過,沒有錯就更認真去做。不爭辯是我一向的態度。

第二,不強求任何人去做事。為什麼慈濟人會那麼高興地付出呢?因為大家都是自己發心「甘願」去做,所以能夠充分發揮良能,而達到「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這就是心手一致的結果。這些絕非強求可得。

這就是我突破困難的兩種方法,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

人心有愛,世界和平

昨天下午,天主教羅馬教廷艾哲格樞機主教(註)來到精舍,他是主持推動世界正義和平的委員之一,常到世界各國推動這項理念。我請問主教:「世界真的很需要和平,請問你們是用什麼方法促進世界和平呢?」

他回答:「要讓世界和平實在很困難,但最重要的是在人心,人心能寧靜,世界才會和平。」並引用聖經中的一則故事來解釋:有一個貧窮人,來到一位富人家門口,他並未開口乞討;但富人在貧者面前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卻絲毫不起同情心。後來富人去世,靈魂墮入地獄。

為什麼富人死後會下地獄呢?因為他沒有憐憫心,即使已經很富有了,還是捨不得布施,就是因為貪念太強,所以才下地獄。這個故事就是強調一念「心」的重要。所以才說世界和平必須從心做起,人心如能寧靜慈愛,世界才可能和平。

我說:「這和佛教精神相同,佛教也是強調一切唯心造;慈濟人尤其致力於身體力行,去實踐救人的工作。」

今年初,我到全省各地主持歲末聯歡祝福會,很多人都問:「師父,今年您有什麼新的願望呢?」我說:「我的三願年年一樣:一,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二,不求事事如意,只求信心、毅力和勇氣;三,不求減輕負擔,只求增加力量。不過,今年我另有三個新的願望──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若問慈濟今年的計畫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淨化人心」。慈濟人應該要有這分共識:運用佛陀的教義,大家心手相連、腳步一致去服務社會。

我們身為佛的弟子,就要擔負起普天下眾生的重擔,不但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更要祈求天下無災難。希望人人能啟發愛心,落實慈濟精神,共同挑起如來家業。天下擔子由天下人來擔,慈濟人若有這分心,就無需擔心將來證嚴不在時該怎麼辦!

其它新聞

聯絡我們 網站導覽 線上客服 工作夥伴 小額贊助 Google地圖